張和平,男,1959年6月生,中共黨員,陜西省銅川市印臺區紅土鎮崾先村村民,曾任崾先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。張和平自1988年8月起擔任紅土鎮崾先村黨支部書記,30余年來,他心系群眾,帶領村民致富,改變了崾先村貧窮落后的面貌,成為陜西省、銅川市先進村。張和平離任不離心,退休后繼續為周陵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。張和平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、陜西省道德模范、陜西省勞動模范、陜西省新農村建設突出貢獻人物等榮譽。
改造中低產田 促糧食增產獲豐收
張和平是土生土長的崾先村人,年輕時當過兵,退伍后被招聘到鄉鎮企業修建隊。1988年,29歲的他已是修建隊書記,為了改變村里的窮面貌,他從紅土公社辭職回到崾先村。1989年,張和平在組織群眾推廣種植地膜玉米的同時,大搞中低產田改造。那些日子里,他帶著大伙,帶著干糧、拎著水壺,堅持干在一線;為加快速度,他雇來8臺推土機投入改造,推出了300多畝的高質量水平田。到2002年,全村共改造中低產田600余畝,糧食產量由1989年前的畝產300多斤增長到畝產600多斤,實現了糧食翻番的目標。
建新房修新路 讓群眾安居樂業
村上有300多人一直居住在附近的溝里,生產生活極為不便。2002年,張和平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,從扶貧辦爭取到移民搬遷項目。曾經當過基建兵的張和平是搞基建的內行。實施搬遷工程期間,搞基建又為全村搬遷工程搞整體規劃,又為村民建房放線,還要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,成了技能多面手。白天他不是在工地上做指導,就是去有關部門跑協調,晚上回到家他又幫助一些對不懂蓋房的村民做繪圖、搞設計、做預算。終于在2005年底,使得65戶群眾住進了面貌一新的移民新村。新村建成后,他又一次爭取到扶貧重點開發村的項目,投資30萬元硬化了2300米的水泥巷道,整修了2300米排水溝,還建起了黨員活動室、文化活動廣場,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。
發展壯大產業 建設富裕美麗鄉村
經過多方調研,張和平率先提出依托342國道大辦“農家樂”來增加群眾收入。想讓祖祖輩輩都務農的“泥腿子”一下子“下海經商”,難!為打開局面,他選了部分農戶作為重點并對其做工作。為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,張和平拍著胸脯說,“掙了錢,是你們的;賠了,貸款算在我的名下!焙髞硭麕е@些農戶外出參觀學習,可臨出發前,又有人躲了起來打起了退堂鼓,他挨家挨戶硬拽著農戶上了車,帶著他們用兩天時間先后考察了旬邑、楊凌兩地的農家樂;貋砗,他趁熱打鐵,幫農戶們到信用社開戶辦貸款、裝修房屋、購買灶具碗筷、印制名片,一手幫3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。開業當天,他請來了當地媒體幫著做宣傳,還在342國道沿線做醒目的宣傳牌。隨著顧客的增多,這3家農家樂不到4個月就收回了全部投資。如今,崾先村發展較好的農家樂有20余家,成了遠近聞名的農家樂明星村。
在辦好“農家樂”的同時,張和平還為村上制定了發展、壯大櫻桃產業的規劃,可種慣了莊稼的農戶們總覺得新產業不靠譜。對此,他就白天領著村干部在地里幫忙,晚上到村民家里去做工作,帶著村干部和部分農戶,用20多天就建起了316畝的高標準櫻桃園。櫻桃園建成后,澆水成了問題。張和平就用自己的錢先墊一部分,再到供水站去賒賬,1000多車水,一車水20多元錢,張和平硬是澆完了這300多畝櫻桃園,櫻桃樹的成活率達到了98%。如今,周陵塬上的櫻桃眾人皆知,眾人皆贊。到了2019年,崾先村共產櫻桃28萬余斤,收入近300萬元。
保衛群眾健康安全 身先士卒抗疫情
疫情發生后,張和平立即召開村“兩委”會議,成立了印臺區第一支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,迅速下沉到8個小組,共摸排省外返鄉人員84人。在他的帶領下,村上黨員干部“戴黨徽、亮身份、穿上紅馬甲”,24小時在崗值守,堅持做到了標識、登記、測量、消毒“四個到位”。對居家隔離群眾,全部落實了每戶一個專班、一包口罩、一支體溫計、一份消毒用品、一包常備藥、一個清潔袋的“六項”服務,做到了人隔離但不隔關懷。那些日子里,張和平全然忘記了自己患有肺氣腫,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諾言。
“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。我們這代人生長在黨旗下,是黨培養了我,退休了,也想著為黨、為家鄉多做點實事、好事!2022年,62歲的張和平因身體原因不再擔任周陵村黨總支書記,但他依然堅持每天到村工作,義務擔任周陵村發展顧問,指導村里的經濟發展!白鳛橐幻鶎狱h員干部,要干的事情其實很簡單,那就是不忘初心,讓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,讓村集體經濟的實力一天比一天更強!睆埡推秸f。
|